《非洲华侨周报》甘南综合报道,近日,由中央统战部主办的2025年“海外华文媒体甘南行”活动走进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来自法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博茨瓦纳等17个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深入碌曲县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聚焦尕海湖生态安全与候鸟保护成效,实地见证高原湿地生态修复的中国答卷。

世界瞩目:黄河上游的“绿色心脏”
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总面积达24.7万公顷,是甘肃省唯一同时横跨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区被誉为“黄河蓄水池”,是洮河和嘉陵江一级支流白龙江的重要发源地,也是青藏高原东端典型的高原湿地系统代表。
尕海湖作为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之一,2000年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跻身国际重要湿地行列,成为甘肃首块国际级重要湿地。它不仅拥有重要的水源涵养与碳汇能力,更是黑颈鹤、黑鹳等珍稀候鸟的栖息天堂。

系统治理:湿地保护与民生发展同步推进
为守护这片生态高地,当地政府与国家林草部门协同推进系统治理。自2015年起,历经4年,保护区完成功能区划调整,不仅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铁路、高速公路留出空间,也将人员密集区调出核心保护区,化解“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
与此同时,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实施整村搬迁,全面腾退湖边牧民聚居地。尕海湖汇水区旧村落被拆除后完成土地平整和覆土植绿,恢复湿地与草原生态52000多亩,从根源上减少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干扰。
通过修建174米梯形拦水坝和4.7公里生态补水渠,尕海湖实现“活水循环”,生态补水功能得以保障。

项目驱动:数亿元投入绘出湿地恢复新画卷
自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保护恢复项目。多轮中央投资总计超过1.6亿元,重点涵盖禁牧补偿、退化湿地修复、草原虫害防治、水渠清淤等领域。
据统计:
累计禁牧补偿面积超10万亩,受益牧户280余户;
鼠害与草原毛虫防治总面积超250万亩,草原毛虫防治效率达91.7%;
退化湿地和草原恢复面积近3万亩,草地植被盖度提高15%以上;
项目实施填补了甘南地区直升机生物防治空白,并已申报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生态修复工程让尕海湖从三度干涸的“濒危湖泊”重回“高原绿肺”,湖水面积由不足500公顷扩大至2700多公顷,恢复面积增长超5倍,年均涵养水源近1763万立方米,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

候鸟天堂:黑颈鹤回归 雪豹影像频现
尕海湖区生态功能的恢复,也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稳定栖息环境。监测数据显示:
湿地植物由345种增至386种;
湿地动物由81种增至109种;
水鸟由63种增至80种,总数量保持在3万只左右。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数量稳定在80只,黑鹳约150只。自2018年以来,尕海则岔保护区连续5年成功记录到雪豹活动影像,印证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度持续向好。
通过严控放牧、人类活动干预减少,候鸟繁殖条件不断优化。部分原已退化的湿地逐步恢复,水源涵养能力提高20%,带来超过5200万元的生态价值增长。
绿色使命: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样板
保护区负责人表示,尕海湿地的保护成效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缩影,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黄河上游的生动实践。未来,保护区将紧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理念,主动融入“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进程,打造国家级生态保护示范区。
“尕海不尕,大爱无疆。”今日的尕海湖,正以全新姿态展示中国高原生态治理的典范力量,也向世界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