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电话:

010-5360992218310002968

《周易》第六课 第五节——至诚如神

  • 时间:2024-07-29
  • 来源:王胜

“坤卦传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者,谨固牢藏也;直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以敬直内,率性之谓道也,即河图无为自然之道。义者,变化裁制也;方者,不动不摇、循规蹈矩也。以义方外,修道之谓教也。即洛书有为变化之道。”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就是“谨固牢藏”。敬天,就是把天道要放在我们的心中,心中本来就是天道,所以先天无为修持就是逆藏之道,前面反复讲了先天逆藏之道。所以敬,就是敬天,顺天的逆藏之道。敬,就是顺应天道的意思,把天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状态能够明晓,时刻处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的状态之中,这叫“谨固牢藏”。

直,就是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直也就是中道。天道乾道也叫中道就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天下的根本都在中道”,所以我们修持也是要抓住中道,抓住太极本真,太极的本真又叫玄牝之门,也叫它的称谓有很多,也叫四会田,所以我们掌握了”、“太极”、“敬天的内容,然后牢牢的将他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时刻懂得运用好这叫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个道就叫清静之道,天地都在我们清静之中可以照察,一切万事万物都可以在清静光明之中照察所以修真者可以修成很透明的状态,透明的状态就可以照察一切万物,当清静之道修出来以后就会明晓中道就是不偏不倚,清静光明的,这就叫以敬直内,率性之谓道也,就是以真、真我莅临我退位,吾台,无为,大自在的一个率性的状态之中,这就是河图的无为自然之道,也就是在佛性道心之中。

义者,变化裁制也;方者,不动不摇、循规蹈矩也就是变化裁制,在先天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之中,不是说进入到先天无为状态,就是六根大定了,静静一个地方,社会上什么事都不干了,不是那个意思就是我们的心境进入到了自然无为状态中,无为无不为,来应对世俗,来则应之,去则不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是这么一种状态,而不是说空,坐在家里不动了,什么活也不干了,社会的世俗也不应酬了,重点一个心性的把握,而不是在肉体的枷锁之中。

大家一定要弄明白分清楚,心性的解脱肉体在红尘中应对世俗,不仅要在尘世应俗中做到来则应之,去则不,还要在界的一些事情做到来则应之,去则不”,就是念念无生其心,不被隐显两态的事物所牵走,常能其欲,澄其心才能神自清,神性才能进入到清静无为的状态。

就是变化裁制”,一方面是应对世俗,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真可以变化无穷,就是无数亿菩萨亦无边,在不同的岗位上做不同的事情,就是要方便众生懂得变化裁制

不动不摇,循规蹈矩,循规蹈矩就是我们的清静之心,一直要进入到道心佛性持身,以应对万事万物不是说要空,所以,以义方外,修道之谓教也”,就是学会应对世俗,才使我们在人道中能自在菩提,逍遥物外,在红尘中才能走得通走得正行得端。

修道之谓教也,即洛书有为变化之道”,我们把洛书的人道一定也要明白先天的真就是洛书中间这一点,就是我们先天本真,洛书的四象、四,尤其是四的有为变化,我们能够制约而归四正,在四正中能够应对世俗的变化之道在人道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无为以修内,有为以修外,修内者性也,修外者命也。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自诚而明也;下德者,须先修命而后修性,自明而诚也。自诚明谓之性,为上德者而说;自明而诚谓之教,为下德者而言。今立内圆外方之图,以明上德者修内以制外,先圆而后方;下德者修外而安内,先方而后圆。虽是如此说,下德者必以内圆为本,但不过着重处在外方耳。但方圆二字,大有妙用,圆非空寂无为,其中有防危虑险之功;方非断绝人事,其中有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无为以修内就是先天清静无为状态,明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清静归正天地和静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状态之中,这叫无为以修内,修的就是无心之心,也叫佛心道心。无为就是无为之心,无思无为,没有太多后天人的思考,以先天真我为主。

以修外洛书修外重点修人道,人道不天道远,人道中的事情都不会处理,天道的事情你怎么会懂?大家都是不断的在上学,从小学到大学通过进职称到硕士、博士院士,修了一路的名利,但是这个过程中重点都是我们人道的东西,人道中的这些内容我们如何去把握,其实就是一个我们觉醒的过程。不是说我们不去做事,而是在做事明白生命的意义才是根本以修外重点就是修人道个内容,在红尘这大学之中不断的觉醒自己,才使自己真正的改变命运。

修内者性也,修外者命也通过修持,能够明心见性,清静光明,这修内者性也的目标。修外者命也就是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气运、命运,然后使自己的人生能够完整起来。比如唐玄奘,一辈子做了一件事,他也只是取经翻译经典而已但这一生中他的命运就自己来把握,就是要做一件只去西天取经的事,最终能够实现成佛成真在这一生中通过他的不断努力,精进不息,最后真实不虚的成就了自己的功名,建立了自己的功勋道家的术语说就是真正的建立了功德,三千功德八百果圆,他真实不虚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命也有使命的意思,把使命完不成,怎么可以回归?使命发源于自己的愿心愿力,愿心就是真性,内心深处要有我们的真性、真心,然后为我们的心愿所趋,使我们一生完成自己的使命,使我们的命运真正得到改变最后能够性命圆融,内外合一。

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自诚而明也”,上德之人当下可以明心见性,知道清静自在清静无为无私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进入到这种状态,能明白念念无住,生其心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静归正,进入者静,至静者圣的状态之中去,自然真诚无二,真不二,真圆成圆明,自然真能够圆明,体内的光明也能够真实不虚产生,这个光明可透之身,透发于身内外,照彻三千法界。

下德者,须先修命而后修性,自明而诚也大家不要把下德局限在品德上,因为德包含有很多内容,它是一种道光德能,是一种能量、良知,用王阳明的话说叫良知良能。

下德,既有品德、品质,还有品行这里重点讲的还是能量的变化,德的能量良知良能的变化。而不是仅限于这个人的品质不好,或者是我们人心所归向的一种品质,人的眼所思维的这个品质的变化下德就是有了浊精精窍六识开以后的这种状态就叫下德不能以先天道莅天下的上德状态为核心,而是六根大开外露的这么一种状态叫下德。

先是修命而后修性为啥要先修炼命?命就是消耗以后,修起性来就很费劲,性体就不能圆明,我们必须掌握明白这些规律,通过对理法研究和实证,真正的能够再次进入中道”、“归中归中也叫归诚,也就是诚信,归到真之中去,叫自明而诚

通过自己研读经典,通过求师拜师,在无意间碰到师的指点也好,受教后使我们能够在修持的过程法中道,进入洛书中间核心一点上,就是要真信所以这叫先修命后修性,也叫自明诚谓之教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也就是先天顿悟法门后天的渐法门,通过修持都是可以进入先天无为状态的。因为红尘中来的人不是各个是上德,从本质上来的时候,大家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光明是一样的,“皆俱如来德相”大家没有分别,一样的智慧。但是由于后天六道中,轮回流转,大家灵光镶嵌的内容不一样了,所以进入了下德的状态,但是在下德状态中,只要我们明白了生命的规律,把圣者留下的性命双修的河图洛书理法搞清楚了,我们就可以通过修持而逆返先天,而进入到先天道心德性的状态之中去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们都是庶人,大家共同来学习进步,将来我们能够共同重返无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