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电话:

010-5360992218310002968

《周易》第二讲——五德五元的理性

  • 时间:2021-04-12
  • 来源:未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说人的本性,是仁义礼智。信在哪里?信在无极里,从无极天里带来的。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我们具备哪一方面的德性,哪方面德性是合格的,哪方面德性还有点欠缺,最后都是从“天命为性,率性为道”这里来的。

 

我们来到人世间,不是自己愿意来的,也不是父母把我们随便领来的,而是奉天命来到这个世间,先找个“房子”住下来,在里面把我们缺失的德性、真性、真灵、真炁,通过自己实践“修之身”补上,把那些不符合道性的阴性德性去掉,这就是涤阴增阳。也就是宗教家所说的修行。我们来人世间干什么?并不是来享福的,要通过刻苦修行,坦然承受罪苦,修补自己本性、本命中所有不足的地方,这就说人是奉天命而来,修行自己,然后率性为道。把自己的本性把握好、修正好,让本性牵引自己弃假修真,把假的、真的合成为一,从修德返回到道,得道后再返回到无极老母那里去。我们今天学这些理性的内容,既然是先天无极理性,就要讲到五德、五元,以及和人类生存、修证之间的关系。

 

 

“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基本元素,是修真人的五种基本德性,要合道就从这五个方面下功夫,修正自己与无极相合。因为无极本身就有这五种德性,缺少这五种德性,回不到无极老家中去。可能还在太极之下流浪,因为缺少某种德行,到不了五太的高境界中。包括太极本身也是高境界,太极是个“一”,其他的五太虽然没有数,但已经具备了天道的真炁、真灵等这些因素,五种德性、五种元素在五太都已经有了。到了太极以后,最后还要返回无极。返回无极就要把这个“一”去掉,把外围的这个圈去掉,我们把边缘这个圈去掉叫破零。

 

虽然“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德,比现在社会的意识、德性水平要高一些,但是要合道,要进入无极圈,就要把外围这个圈去掉,因为五德中还带有痕迹,带有显态主观方面的一些痕迹。就是说我们还不是无挂无碍,还有一点分别,对仁义礼智还在分别。一旦把这个圈去掉以后,突破零了,里外全是信充满宇宙,那就和天道、大道自然相合了。我们本身就是道,就是自然,就是五德,所言所行都是德性。现在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开呢?因为这五种德性现在对大家来说还不太完全具备,所以要修道,要符合先天无极理性。

 

我们讲利,利是什么?利就是利益,天行大道,给众生,给万物,就是一种利益,养育我们,给予利益。利于什么呢?利于人和万物,所以,利对应到五德中,就是义。“义德”本身就是利于别人。我们常说,某个人讲义气,为了别人,路见不平,两肋插刀,为朋友可以舍生忘死。其实义就是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利于别人、给予别人,讲义气。这个义当然也是一种德性。真正的义就是一心为公,天下为公,利于天下的众生和万物,不仅仅是我们的朋友、同事等。但是,义气表露在每时每刻,表现在每一件事情上,还要看到底是自私自利,还是大公无私。义本身是一种道理,也讲道理,从仁义礼智信的顺序看,仁在义之前,义在仁之后,如果缺少仁德,缺少慈善心,那就先修义德,先修义,先懂得道理,先利于别人。

 

从另一方面讲,利就是常说的名和利。在世俗中,名也是财。因为利在方位上是西方,西方属金,金就是财,也就是利。这就是为什么要修义德。但义德本身不爱财,君子不爱财,而要利于别人,不唯利是图,不私心,树立公心。更重要的是“利”要效法天道,就要像日月一样,利于万物,利于众生,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众生,献给万物,这就是利。到秋天的时候,万物已经成熟,就要结果,就要收获。实际收获果实就是天道和地道对人类最大的恩赐,有粮食、有水果,万物的果实到秋季收获,收获的目的就是要养育,养育众生。所以,天道的德性、义德的意义是非常多的。在这里先简单说,后面还要讲五德。天道五德从理性上,有更为深奥的道理,和人的五行、五德还有很多关系。讲无极理性时先提出,大家思考。

 

贞,是什么意思呢?贞在这里是一种节,也就是智慧、节制,还有节操等,贞对应的是智德。智德,对人来说就是智慧才德,聪明才智,对应的是北方,五行主水,水德、水的德性都反映在智。智德到最后是一种慧,天德为慧,智德为后,后天的正心、智德、正德,实际要真正合道的时候,智就变成慧。智是后天的,慧是先天的,先天和后天相合就变为智慧,就变成大智慧。从小聪明到大聪明,从一般的智,从人类所谓的知识、聪明达到最后的慧,智慧相合,就是所说的大智慧。这是从德、智来讲的。

 

它对应现实中人心的小聪明,人往往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小聪明、人心,是小心眼。我们常说某个人耍小心眼,真正的智慧是大智若愚,看起来在小问题上,在利益的问题上,在人们所要争的问题上,都是傻乎乎的,但这就是大智若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普通人把那些小事、鸡毛蒜皮的事抓得紧紧地,跟人总是要抢要争,为这些事经常闹得别人不愉快,自己也不愉快,其实是小聪明、小心眼。《红楼梦》里有一句名言,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小聪明,用后天的、凡人的、世俗的观点,用人心、思想去对待世俗,结果矛盾越闹越多,越求越得不到,到最后,把自己求到黄泉路上去了,无限制地消耗。我们修什么呢?就是修大智若愚,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为什么小事不在话下,因为我们已经无所谓了,所以,和别人闹小事、小矛盾等根本没有必要。大智若愚的人看到的是什么呢?他站得很高,站在道上,站在自然上,他想到的是众生,想到的是大道,想到的是公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只要一个人有了公心,有了善德,有了义德,处处想的都是别人,处处想的都是众生,想的是国家、民族,唯独没有自己。我们学雷锋的时候,有人说雷锋像傻子。其实雷峰就是大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没有自己的私利,人就聪明了、智慧了,也没有小心眼了。古人到了最后,连命都可以舍弃,可以献给国家、献给民族、献给众生,还有什么小利可得呢?我们心胸宽阔,我们的眼界,所看、所想、所见,必然就跳出自己那个小圈子。从小圈子到大范围,站在大宇宙的范围,再看人类,实在太渺小了,人的一点私利,争这个争那个太愚昧了。所以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心胸越开阔就越聪明,对待小事的态度在别人看来是愚,像傻子一样,其实这个傻并不傻,常人说的那个傻,真是不傻。

 

对修真人来说,小聪明才是傻,是真正的愚,凡人才真正叫愚人、愚昧。这是缺乏什么呢?缺乏智德的表现,不聪明,反映到它所对应的就是痴,痴和智是相对立的。修身就是要把愚昧之心、痴心修掉。人若真的不痴就聪明了,聪明了就智慧了。我们要的是智慧,不要小聪明。这就是修真人修智德的初衷、根本目的。天道本身是贞,非常崇高、非常神圣。贞在这里讲的意义很多,当然,贞还有坚贞不屈的含义,过去在封建社会常常听到说“烈女”,烈女就是贞的形象,忠贞不渝。智反映了一个人的意志、恒心,一个人的意志很坚强,说明他贞,有智慧、聪明。所以说,贞洁、贞操,守贞节(过去给义女说守贞节)。人都是有欲望的,贞能克服物诱,能体现智,就是一种意志,一种恒心,一种智德。从贞本身来说,是符合天道的,作为天元五德,它是圣洁、智德、智慧、运行不息。

 

智德在北方,是由水主理的。水是柔性,智德里面还有柔的物体。它的性比较柔,我们常说,某个人容易发火,说明他肾水不足,水不足,火性就压不下去,水火不能既济,所以人火性大,根本问题是他的水德、智德不够。从阴阳五行来说,就是水火不济、不平衡。 从另一方面来说,智德主肾,肾在身体里不仅只是左肾和右肾,具有排尿、过滤等作用,其实它的德性、它的元素就是从“太易”来的。它的元素从太易来,它的质地、性能也从太易来,因此,人的肾臓和智德之间有关系。有的人如果肾臓不好,生理上的反应当然非常明显,在人的精神、德性上,也表现有很多弱点。最大的弱点就是意志薄弱,朝三暮四,没有恒心。从修身来说,就是意志不坚定,没有节制。

 

所以,肾臓决定人身本性中是否缺少智德,从外在的表现形式就可以研判。

 

“元亨利贞”就是“仁义礼智”。天的德性叫元亨利贞,在人来讲就是仁义礼智。实际元亨利贞就是仁义礼智,是互相一致的。“乾”就是信,就是真,什么真呢?真炁、真灵、真精。就是说,人应该具备的,天道都有了,天道有的人也具备。真性的“性”实际涵盖了整个宇宙空间,就是宇宙核心,从“无极”来的。无极里就有真炁、真灵、真性、真精。无极演化了万物、运行了万物、给予了万物之后,分出了真炁、真灵、真精,其实这几个元素在无极里都有。

 

为什么讲“仁义礼智信”,要把信放在最后?因为信属土,是真土。由土来主(就是“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宫八卦不离壬”),从六太说就是太极了。当然,这个《洪蒙未判图》,大家只能参考。这个图还有一种画法,中间是太虚,就是把太极图换成太虚图,其实道理一样,都是从无极演化来的,只是顺序不同。

 

信作为乾道,乾道就是天道,天道最根本的要素,就是信、真,我们常说诚心,真也就是诚。真中的真炁、真灵、真性,都不是假的,不存在任何杂质,纯阳没有阴。所以,信是天道的核心,也是人、五行的核心。没有土,不能生金;没有土,木也长不成;没有土,水也流不成,土是核心,要懂这个道理,就要真信。乾就是天,天具有的特性就是信、真。

 

所以说,乾元亨利贞和仁义礼智信,一个是天道的五德,一个是人道的五常。作为人,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要修炼的理性,就是仁义礼智信。为什么叫《理性图》?因为它讲的道理和天道的乾元亨利贞五德是一致的。修身就是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顺序实践,“道法自然”后,就是乾元亨利贞。天道的五种德性和人的五种德性是一致的,当然,天道的范围非常大,比人修持的仁义礼智信的范围要大得多,但其基本属性是一样的。

我们从《洪蒙未判图》,一直讲到《两仪图》和《无极理性图》,是因为天的五德和人的五德都要懂。天道行健,人道行信,修五德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信。如果一个人没有信,没有基本的诚心,没有朴实、朴素,没有坚定的信念,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这里把信稍微多讲讲,因为它是根本。古人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没有真诚心,对别人总耍小心眼,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就是缺信,没有诚信。对人不真诚,缺乏诚意,缺少诚心,就缺少信德。作为修身实践者,修信德,就要坚定信念、从一到终、专一不二。

 

我们常说修身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什么意思?就是诚心一片,从始至终,绝不中途退转,绝不三心二意。专一不二和三心二意是对立的,三心二意就是人心,人心思变。民间有一句俗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人心非常形象。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本来就这么大,还想把一头大象吞进去,贪心不足,私欲是无限的,今天想一个,明天还想两个,今天想到这个好的,明天还想到第二个好的。无穷无尽,私欲无限。私欲导致了到最后人就无信,不可能专一不二。所以叫三心二意,是人心。

 

三心二意从哪来?既有本性中的东西,也有后天形成的东西。本性中的原因,是人在历史上、在信德、土意方面,曾经有所缺乏土的基本素质,反映在人体就是脾胃不好,脾臓和心臓以及胃都有问题,像胃口不好、消化不好、胃出毛病、胃气不足等,也就是在先天,人在信、土信、意方面,缺乏这种因素、因子,或者说缺乏这种元素。缺乏质性的东西,或者说在质性中阴性的东西多,阳性的东西不足,到最后就是阴性起作用,阳性抵不过阴性,反映在人体实质上,就是消化不良、脾胃有病、虚弱;反映在人的意志上,就是信不足、信念不足,没有信心,这就形成了不专一、三心二意,不可能专一不二。

 

人心既有先天心,也有后天心。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先天不足,从无极演化到太极的过程中,在金木水火土这五个方面都缺某些元素,所以,在修证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弥补、修正缺损的元素。当然,人的意志不坚定,反映到脾胃上出现某些病症的时候,吃点药只是暂时的,从长期的根本来说,要从意上下功夫,从信上下功夫,因为信是仁义礼智的根本,也就是本源,就像无极是宇宙的本源一样。天道的本源,是乾。天的五大元素,乾代表的是天。

 

作为人体,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身体后天所需要的营养,主要从脾胃消化后,才能提取,养育自身。作为德性,信是根本,是本源。为什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别人不跟他交往。今天把别人骗一次,明天第二次可能还凑合,第三次人家看透了,不再交往了。所以,有的人嘴里一套,行动一套,没人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这叫不知其可。做人的基本规矩没有,就没有诚,没有信。诚是对人诚实、朴实,人们常说某人很厚道、很诚实、很朴实,说的是什么?就是信,一个人诚实、朴实、厚道的品格,从哪儿来?从信中来。“一”为土,土是非常厚的,所以本性就比较厚道,反映到后天,就是本性很厚道,反映了土性。从地球来说,大地无限广大,有无限承受能力,大地载万物,是土性的特点、土的本性。这就是土,很敦实,反映在性德上,就是土性。

 

人学道,要修信,就要守信,要守住朴实、厚道、真诚,真诚不二,待人、接物、办事,都要有一个诚字,一个真字,真心实意和人交往,真心实意对待每一个人,真心实意对待众生,坚贞不二修大道,专一不二听从导师教诲。信德的表现和修养是方方面面的,不只是某一点、某一面,哪一个点、哪一个面不到位,信德不足都是诚心没有修好,也就是说,信德没修好,我们自身的天就不圆满,不圆满,想要成道是不可能的。人的信心不足,“仁义礼智”四德也不会很圆满。因为五德的圆满,“仁义礼智”四德,最后都要靠信德去圆成、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