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讲五太的演变,也就是从“无极”到“无极生太极”的顺演变化。
“无极”就是在“洪蒙未判”的时候,“洪蒙”是什么意思?“洪蒙”就是在宇宙本源还没有分化成两仪、分出阴阳二炁的时候,是一种朦朦胧胧、混混沌沌的状态,叫做“洪蒙”。“未判”又是什么意思?“未判”就是还没有分出阴和阳,所以叫“未判”。把这个图先简单地给大家解释一下,再探讨其中的理性。

“无极”是什么意思?简而言之,就是大道本源,在大道的本源上,也就是宇宙的核心,叫“无极”。现代科学认为,在宇宙没有发生大爆炸的那个时期,还没有形成星球系统的时候,整个宇宙是一个混混沌沌的大炁团,大炁团运行到一定时候,开始分化了,分化就爆炸,爆炸以后形成了宇宙星系,按照今天讲的这个顺序逐渐地爆炸。爆炸后,分解为最后的“太极”。也就是说,从“无极”到“太虚”,从“太虚”到“太易”,从“太易”到“太初”,从“太初”到“太始”,从“太始”到“太素”,从“太素”最后转化成为“太极”。经过了“一二三四五”步演化过程,最后变化为“太极”。这个变化的顺序,就是由“无极”到“太虚、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叫“五太”,加上“太极”,就是“六太”。其根源都在“无极”上,都是从“无极”这里发展、演化出来的。
先讲无极到太虚、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五太”,最后演化成“太极”,分开了阴和阳。这五太是一个演化、变化的过程,比如从“无极”到“太虚”之间的变化不那么明显,因为这时还是无形无质、无声无色,但炁已经开始变化了。演化到“太易”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生水了,这叫什么呢?叫“天一生水”。所以,“太易”是第一,在“太虚”之后,太易就是“第一”,为阳数,“天一生水”,天一开始生水,这在以后的内容里再具体拓展讲。
为什么“太易”之后就是“太初”?因为有水以后,大炁首先变成水、水的分子,所以叫“太易生水”。再演化下去,到“太初”,“初”为二,生的是火,叫“地二生火”。二,是阴数,生火;一,是阳数,生水。水为阳,火为阴。这个次序,大家先慢慢理解一下,按照它的顺序:“太易生水”、“天一”,“太初生火”、“地二”。到了“太始”,就生木;到“太素”,就生金。从天数的次序来看,是“天一生水”、“天二生火”、“天三生木”、“天四生金”,或者叫“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所谓的天和地,实际就是阴和阳,这个变化过程,到最后生成“太极”。
“太极”里已经具有形和质,在混沌二炁混合时,“无极”是阴阳不分的,唯独到了“太虚”的时候,阴和阳才逐渐有一点象,有一点变化的痕迹,但这个痕迹不是太明显,这时“太虚”还是属于无形无质的,在炁的基础上,还在“无极”炁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但无形、无质、无炁。所以,这时的“无极”是阴阳不分。到了“太虚”,逐渐有所分,但分得不明显。“太虚”是一个转换的过程,一个过渡的过程。到了“太易”,还未完全有炁,但已有水的成份。
到“太初生火”时,它有形、已经具备有形,但没有质,没有物质性的东西,就是有点形,这个形是什么呢?就是炁这个形。火,大家知道它就是一种炁,看火焰在燃烧的时候,它的形不太明显,但它的炁是向上冲的,所以,“太初”是有形无质的。
到了“太始”的时候,生木。这时它有形,已经开始有形。木是有形的、有形状,它的质量不完全,所以只有半个质。
到了“太素”的时候,生金。它是有质无体,质量已经有了,也就是具备金这个元素了,但形体未形成。
最后到“太极”,到太极的时候,形质皆具,形质已经完全具备了,那形成什么呢?其中有阴有阳,世间的万事万物在太极中已经完全具备了。这里是说洪蒙未判时期演变成“太极”,“无极”生“太极”是自然的变化过程,具有自然规律。
从示意图看,主要是说明“太极”到“五太”的演化过程,实际上,这就是在返本归真、在逆向修炼,它里面其实带着一种顺生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既然能顺生,若要返本归元、返璞归真,那就是一个反向的过程。这其中本身已经有五行了,即金、木、水、火、土。从“无极”演化以后,到“太极”,金、木、水、火、土已经完全具备,只是象还未显现出来,所以说“太极”是半阴半阳的。“太极”已经具备了生长万事万物的“炁”、“质”、“形”,这三者在“太极”里已经开始具备了。“无极”是无始无终的,无声无臭、无形无相、无名无色,所以叫“无极”。“无极”是什么呢?就是大道,就是自然,叫“大道自然”,这就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