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寵辱若驚;貴大梡若身①。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逅天下矣②;愛以身為天下,安可以寄天下③? 注释: ①宠:《说文解字》:“尊居也”。梡:《说文解字》:“㮯木薪也”。《玉篇》:“梡,木名,又束薪”。未劈开的木柴。又为虞舜时陈列祭品的礼器,形有四足如几案。贵:重视。严遵《道德真经指归》云:“心为身主,身为国心”。 ②若:《小尔雅·广言》:“若,乃也”。逅:《说文解字》:“邂逅也”。不期而遇。 ③寄:《说文解字》:“托也”。托付,存放。《慎子·外篇》曰:“夫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身,又况它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可以托天下”。又曰:“道之真以治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其土苴可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 译解: 不明德一之理,身心还处于阴阳中的一般人,还有内外之分、人我之别,对外部施加的荣宠与侮辱,也会引起心灵的震动、惊慌,就好像把木柴看得和身体一样贵重。 什么是荣宠和侮辱一样使人心惊动?受宠者常处下位,对由上而来的施宠,得到了震惊,失去了亦惊慌,这就是荣宠和侮辱一样使人心惊动。 什么是把木柴看得和身体一样贵重呢?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我有肉体的存在,未明德修身之前,此身只是载因之器,形为神之容,假如我没有形身的制约,还有什么忧患呢? 《物理论》曰:“夫有公心,必有公道。爱己者不能不爱,憎己者不能不憎”[1]。《庄子·在宥》说:“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让王》又说:“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所以,用圣人显贵其身的心态去为天下,你还有和天下邂逅(即达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的大乘境界)的机会;以珍贵自身之心去为天下,则可以将天下委托;若只用爱护其身的心态去为天下,哪里可以存放天下呢,怎么可以将天下托付呢?这里也讲了一个修养自身的方法——圣心慈悲法,即将自心与天下万物、宇宙众生融为一体,将自身寄托于天下苍生之中,以天下为家,以众生为念,众生心中即我家,如此,不断加强提升自我修养,这才是真正的贵其身,爱其身。如果执着于一己的解脱,那只是小成。 引申: 《易经·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参考文献:
作者: 王胜,副主任医师,第22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针灸科医师。 郭树芹,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